今天新聞報導,台中一名九個月大男嬰,去年五月接種六合一疫苗,八月出現發燒、嗜睡等症狀,送醫後感染綠膿桿菌導致敗血性休克死亡。家屬質疑與疫苗有關,但疾管署認為,從接種疫苗
→出現發燒症狀→感染綠膿桿菌→敗血性休克死亡,整個時程看起來,原因不在疫苗,而是因為感染社區綠膿桿菌。
從營養免疫學的角度來看,到底男嬰的死亡,跟「疫苗」或者跟「打疫苗」有沒有關係呢?
首先,要認識什麼叫做「疫苗」,什麼叫做「打疫苗」(接種疫苗)。
每個人天生下來,身體就配備一支軍隊,就是免疫系統。免疫系統作為一支軍隊,它天生就是要來保護身體的健康,只要有任何敵人,例如細菌,進入身體,我們的軍隊發現這個細菌,就會發射武器,去毀滅這個細菌,這個武器,叫做「抗體」。正是因為有了免疫系統時時刻刻在保護我們,所以我們可以免於這些細菌的侵害,今天如果沒有免疫系統在保護我們,空氣中的一粒灰塵,就足以致人於死。
我們的免疫系統很聰明,它今天跟一種細菌打仗,毀滅了細菌之後,它會記住這個細菌的生物特徵。下次同樣的細菌再侵入身體,我們的免疫系統因為已經認識它,所以可以馬上製造出相對應的「抗體」,去毀滅這個細菌。這就是免疫系統的「記憶性」。
那麼「疫苗」是什麼?「六合一疫苗」,我查了一下,包含了白喉類毒素、百日咳、破傷風類毒素、小兒麻痺、b型嗜血桿菌、B型肝炎等疫苗。用最簡單的話來講,「疫苗」就是病毒,「六合一疫苗」就是六種病毒的混合。
那麼為什麼要「打疫苗」?「打疫苗」的意思,例如打B型肝炎疫苗,就是在還沒有被B型肝炎病毒感染之前,我們用人為控制的方式,將少量的B型肝炎病毒注射到身體裡面,我們的免疫系統立刻發現了這些病毒,並展開作戰,同時研發製造出相對應的「抗體」去毀滅這些少量的B型肝炎病毒,打贏戰爭,免疫系統也就記住這種病毒了。等到將來再被B型肝炎病毒感染,免疫系統便可以很快地製造出抗體去毀滅敵人,這樣人就不會發病得到B型肝炎了。「打疫苗」,不是疫苗去直接消滅敵人,而是訓練自己的軍隊的意思。
看到重點了嗎?「打疫苗」就是把病毒打到身體裡面。問題來了,如果一個人的免疫系統本來就很弱,你把病毒打進去,免疫系統不是打贏戰爭,而是被打敗了,那怎麼辦?所以醫生會跟你說,生病的時候不可以打疫苗。
「六合一疫苗」到底是不是造成男嬰死亡的原因?疾管署說,採購27.5萬劑,使用了17萬劑,並沒有接獲任何嚴重不良反應通報,換言之,疫苗本身,我指的是疫苗這個「產品」本身,沒有品質不良的問題。
「六合一疫苗」本身,沒問題,但,「打六合一疫苗」這件事本身,有沒有問題呢?雖然男嬰在接種「六合一疫苗」之後,並沒有跡象顯示有不良反應,但,如果這個男嬰本身抵抗力就很弱,在第一次跟六種病毒打仗之後,身體的防禦能力已經搖搖欲墜,三個月後又遇到綠膿桿菌入侵,就直接被綠膿桿菌打敗了呢?
既然疫苗本身沒有問題,那麼,綠膿桿菌就更不是問題,如果環境中存在綠膿桿菌,大家都會被感染,為何只有男嬰死亡?
看懂了嗎?關鍵在自身的免疫系統的抵抗力。如果男嬰的死亡原因,不能跟「疫苗」直接畫上等號,那麼,一個人的健康,當然也就不能跟有沒有「打疫苗」畫上等號。如果男嬰在這幾個月的時間之中,都能夠保持一個好的抵抗力,或者在與「六合一病毒」作戰之後,能夠很快恢復軍隊的作戰能力,就算後來再遇到綠膿桿菌,也許就能夠毀滅這些細菌,而不是被細菌打敗。維持一個好的抵抗力,才是一個人健康與否、甚至是生死之間的關鍵。